查看原文
其他

空心挂面的新时代传承

5250期 安徽先锋微讯 2023-04-26



编者按


今年我省创新开展选派工作“六项行动”,将“双百创评”活动作为促进选派干部摸清村情实际、理清发展思路、推动干事创业的重要载体。广大选派干部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职责任务,摸村情、访民情、察实情,总结特色做法,查摆分析问题,研究完善措施,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典型案例,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
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帮助广大选派干部履职尽责,提升他们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力本领,更好地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现将部分典型案例分期予以刊发,供各地各单位和广大选派干部学习借鉴。




空心挂面的新时代传承

——六安市叶集区沣桥村第八批驻村工作队



一、背景简介


“乡村振兴”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农村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,其中产业振兴是最主要的内容,通过刺激农村产业发展、带动农村就业以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。人才振兴也是“乡村振兴”的重要内容之一,同时也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条件。返乡创业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,返乡创业人才对加快地方经济发展、调整现有产业结构、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。以沣桥村为例,该村的非遗民俗文化空心挂面传承就是返乡创业的典型案例。

▲沣桥村全景


一是广阔的创业舞台

环境是生产力,资源是竞争力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哪里的环境优越,资源丰富,生产要素就向哪里聚集。叶集区三元镇沣桥村地处丘岗地带,S435省道和三王路从村而过,境内有4条主干道,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。全村总面积11.38平方千米,西有淠史杭干渠,东有黄小支渠,有效灌溉面积达80%以上,具有良好的水利条件。全村辖25个村民组,1209户,农业人口4089人,土地面积15000亩,其中耕地面积10634亩,且大部分农田属于高标准整治农田,适宜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经济,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。这些特定的区域条件和丰富资源,都将成为沣桥村返乡创业人才广阔的发展舞台。


二是不竭的创业源泉

巨大丰富的劳务资源是滋生返乡创业的不竭源泉,根深蒂固的故土乡情是拉动返乡创业的紧密纽带,逐渐回归的创业典型更是带动返乡创业的新型龙头。沣桥村是劳务输出大村,劳动力资源丰富,常年在外务工的人不计其数,他们在社会大熔炉的历练和市场大风浪的搏击中,开阔了眼界,转变了观念,积累了资本,成功实现了由务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,甚至不少人才成为引领返乡创业的领头雁,非物质文化遗产空心挂面、伊牧家庭农场蛋鸡养殖、稻虾(蟹)综合种养、果蔬生态大棚、蜗牛一米农场等产业乘法效应正在沣桥村逐步释放。



二、主要做法



政策支持,打造特色产业集群

近年来,叶集区凭借长三角一体化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系列政策东风获得长足发展之际,又迎来六安市委、市政府“抓叶集、促崛起、聚特色、塑产城”的重大发展机遇,加上史河干渠绿色振兴经济带建设奖补政策的出台,一大批有机遇、有想法、有目标、有胸怀的人才积极回乡创业,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引领返乡创业、返乡创业促进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。沣桥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与电商发展相结合,改变传统销售模式,延伸拉长上下游链条,促进优质产品销售,推动配套行业集聚协同发展,进一步拓展了返乡创业空间。

▲沣桥村乡愁文化馆暨“农创三元电商基地”

建平台,吸引头雁企业筑巢

为激发返乡人员扎根家乡创业,通过搭建返乡创业产业园等平台载体,为培育返乡创业市场主体提供有力支撑。围绕打造“果蔬之乡、农创小镇”,工作队积极争取非遗民俗文化(挂面)村及相关配套项目,总投资1720万元,占地面积约15亩,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。围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,建成一系列体验活动区域,全力打造3A级旅游景点。此外,积极推进六安市叶集区史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,在沣桥村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打造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基地。同时,进一步健全技能培训、人才培养等机制,不断激发返乡人员创业热情,提升创业能力水平。

▲沣桥村空心挂面非遗作坊

优化环境,厚植返乡创业沃土

驻村工作队多方联络,积极与省、市、区相关职能部门对接,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为返乡创业提供强有力服务保障,营造良好的返乡创业营商环境。近年来,沣桥村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模式,组织村内企业参加省、市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、博览会,宣传企业,开拓市场。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作用,积极向上级争取科技特派员,帮助企业做好技术指导工作。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实施力度,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奖补政策和信贷支持,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。同时,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,加快农村“三变改革”,形成企业和群众利益双赢的良好局面。

手工空心挂面非遗传承人在晾晒挂面



三、工作成效



从“小作坊”到“大品牌”的转变

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的市场主体,涵盖个体经营、家族管理、合伙运营、股份合作等多种类型,有“夫妻店”“兄弟营”“父子兵”式的家族式企业,也有以土地入股形式创办的合作社,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人员在不断探索中,逐步打响产业品牌,成为勇立市场经济潮头的企业家。沣桥村宏山手工挂面厂,是一家专注于传统手工挂面生产与销售的“父子兵”企业,创办之初是一个农家小作坊,通过合作社+农户的运行模式,拿到了市级的非遗认证,挂面手工技艺得到传承,现已研发新品10余个,年产量达450余吨,年销售额达600万元,产品对接长三角,进入各大超市、快餐连锁店,品牌效应发挥明显。


从“一家富”到“百家兴”的转变

过去由于农业人口和农村要素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流动,造成了农村产业空心化、家庭空巢化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。返乡创业人员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,也架起了城乡互动的桥梁,不仅展现了从“走出去”到“雁归来”的华丽转身,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由“输出一人致富一家”的打工效应,向“一人创业致富一方”的创业效应转变。沣桥村宏山手工挂面厂2019年被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,吸纳了20余名农民就业,其中脱贫人口就有14名,企业工资按劳按时分配,在车间务工的脱贫人口平均月工资达1500余元。此外,沣桥村非遗民俗文化(挂面)村配套设施建设以工代赈项目为220余人提供了劳动岗位,共支付劳动报酬近134万元。

从“碎片化”到“规模化”的转变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,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,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构建乡村产业体系,实现产业兴旺。返乡创业人员立足农村、面向城市、联结城乡,在不断尝试中,催生了农村新业态和新模式,引领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转型。沣桥村工作队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(挂面村)建设项目,深挖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,将手工作坊体验、非遗产品展示、电商平台销售、农家乐活动等要素融合起来,将沣桥村空心挂面、稻虾米、土蜂蜜、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结合起来,形成规模化效应,加快实现沣桥产品走出去和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。

从“贫困村”到“文化村”的转变

在产业发展过程中,坚持绿色理念,注重生态保护,带领周边群众共同动手整治、改善乡村环境,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观念和生产生活习惯得到很大改变。沣桥村非遗民俗文化(挂面)村配套设施建设以工代赈项目共修建堰西路、花园路、三僧路、第一、二生产区道路合计3760米,矩形渠道工程1300米,建设雨污水管网配套设施1500米,同时打造了广场工程、第一生产区入口标识牌、公厕等项目,在提高周边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,实现了沣桥“美丽乡村”的蝶变。同时,返乡创业也带动了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,家庭得到了照顾,老人孩子不再独立留守,夫妻不再长期分离,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显著提升。

非遗民俗文化(挂面)村入口



四、工作启示



制定政策,提升保障力度

结合地方实际和创业人士的需求,积极谋划出台政策和法规,健全就业创业保障机制。尤其是在政策优惠、扶持资金、创业场地等方面加大普惠力度,有效利用政策红利,为返乡创业的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,吸引在外人员留乡,为乡村注入活力。


激发活力,吸引人才返乡

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加快资源整合和环境优化,加强对教育、生活、医疗、卫生、养老等问题的关注,营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。充分将返乡人士的智力资源与当地农民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,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、带动就业、促进群众增收的智慧农业、创意农业。


加强宣传,营造良好氛围

积极发挥新闻媒介的导向作用,通过组织创业政策宣讲、举办创业经验分享会、策划创业技术培训等手段,宣传乡村振兴理念。通过引导群众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,营造现代化新农村大有作为的舆论氛围,为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宣传导向。



来源:省委组织部农村组织处、六安市委组织部
编辑:陶也  校对:李秋园 
责编:任玉亭
猜您想看: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